银行业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挖掘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行业内涵
银行业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需要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一是坚守诚信文化,打造百年老店。将诚信作为经营发展的基本遵循,融入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以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讲诚信、守承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打造可靠、专业形象;尊重市场规则,树立良好的价值标准,提升道德操守,恪守道德底线,降低道德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在产品销售、收费定价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主动承担金融知识宣传义务,提升消费者防范识别风险能力。
二是培育义利文化,履行社会责任。发力薄弱环节,履行服务“普惠”初心,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等多维度平衡发展;大力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助力补齐发展短板;积极落实惠企利民措施,加大减费让利力度。从近年银行业的实践来看,这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平均利率为4.7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商业银行减费让利举措为客户降低的费用金额共计526.79亿元。其中,ATM跨行取现手续费下调带来费用下降90.14亿元,支付手续费下调的降费金额为436.65亿元。
三是遵循审慎文化,追求行稳致远。探索内涵式发展路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实现错位经营,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加强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强化重点领域信贷管理,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四是打造创新文化,提升服务质效。持续推动产品、服务、流程创新,以金融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金融资源更多地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投放,支持实体企业做优做强。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2023)》显示,2023年银行业优化主要业务流程3.38万个,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达93.86%。
五是构建合规文化,守好发展底线。不断强化合规经营,统筹业务发展与金融安全,依法将合规理念熔铸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构筑合规风控体系,健全合规管理机制,完善合规制度建设,不踩法律红线,守住合规底线;培育合规文化,广泛组织合规宣讲、警示教育、专题培训,以案为鉴,持续教育全体员工严格遵纪守法,增强合规意识和法治意识。
在新时代践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构建行业特色文化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重要支撑、推动创新的力量源泉、依法合规经营的关键因素。为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银行业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价值观、风险观,让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成为经营发展的自觉遵循。
一是坚持金融为民的价值取向。银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刻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要基点,用心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金融服务更便利地惠及人民群众;要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导向,弘扬“以义取利”,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坚持在追求合理经济利润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
二是推动行业自律。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银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诚信为基,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夯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强化消费者保护意识,推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统筹好促发展和防风险,注重长期利益,把握大和小的关系,不急功近利,不急躁冒进;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守风险底线。
三是弘扬金融向善正能量。银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服务效能,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福利,推动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环境共生共荣;注重服务国计民生,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
四是做好“五篇大文章”。银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新模式,增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努力形成“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从战略高度发展绿色金融,出台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评价体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深度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等国际合作。提升首贷率,提高信用贷占比,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着力打造我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加强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增强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推动场景化金融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与体验感。
五是营造廉洁清正生态。银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法治意识,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不搞伪创新、乱创新;加强内控合规建设,严格遵纪守法,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不越监管底线、不踩规章红线、不碰违法违规高压线;建设廉洁金融文化,涵养清风正气,完善廉洁从业规范,严守廉洁自律防线,打造政治过硬、依法合规、初心不改的队伍。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就银行业来说,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共同参与推动,打出“组合拳”,不断探索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发挥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指导作用,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建制,为金融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做好行业引领。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将引领银行业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重要职责,将推动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核心工作,引导行业建立诚信经营、义利兼顾、稳进平衡、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文化导向;进一步加强自律职能,带动会员单位向实体经济让利;发挥中国银行业管理人才库作用,助力行业强化公司治理;加强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行业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开展打击逃废债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推动机构发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切实牢记“国之大者”,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时刻把人民需求放在心上,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心上,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心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构建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信贷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
四是实现业者自律。倡导从业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金融文化素养,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涵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知敬畏、存畏惧、守底线,严以律己、正己化人、诚以修身、信以立业,以实际行动提升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质效,自觉成为金融文化的建设者、践行者与守护者。